联系我们
- 服务热线:400-808-2928
- 咨询热线:18688742064
- 公司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天安云谷二期4栋20楼2002
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融资难题探析与政策建议
“专精特新”企业的蓬勃发展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专精特新”企业中有很多都拥有长期耕作、专业化程度高的核心技术,具备应对核心技术“卡脖子”的能力,对于保证产业链安全、提升产业链韧性、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关键作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为此,本课题组围绕金融如何更好服务“专精特新”企业这一主题,对厦门市银行、投资、担保机构和大数据公司,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了实地调研,并在贵州、福建、天津、陕西、海南等地对51余家金融机构和422余户“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了调查。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特点及金融需求
企业“三高一轻”特征明显
一是民营、制造业企业占比高。调查显示,“专精特新”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八成,且八成以上分布在制造业。例如,厦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70%分布在机械装备与电子信息类;贵州省“专精特新”企业中,82%分布在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基础材料等领域。二是科技竞争力带动收益较高。“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优势赋能企业提升盈利能力。例如,厦门市、贵州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有效授权发明专利分别为28件、24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三年厦门市11家上市“小巨人”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两年贵州省四成以上的“专精特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平均增速在8%以上。三是发展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较高。“专精特新”企业多深植于某一细分领域或行业,与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衔接关系更为紧密,内在发展动力主要源于创新和技术迭代升级,其面临的技术迭代风险较高。例如,某生态农业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受宏观经济波动及产业链欠款波及,产品销售业绩下滑30%以上。四是轻资产特征明显。“专精特新”企业主要以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等为主要竞争力,绝大多数企业资产为技术、专利、商标、知识产权、人才等轻资产。例如,某从事智能汽车研发及制造的“专精特新”企业,获得授权专利76项、审查中的发明专利27项,但公司办公场地、厂房、设备等均为租赁,无固定房产、土地、设备等资产。
企业融资需求“三大一长”特征突出
一是资金需求量更大。“专精特新”企业受创新发展研发费用投入大、研发成果转化周期长等因素影响,资金需求量明显高于传统中小企业。例如,调研样本“专精特新”企业融资缺口在50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63%,而当地其他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缺口主要为100万~500万元。二是对专利权质押、信用贷款等产品需求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的企业,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更倾向于专利权质押贷款或信用贷款。调查显示,58%的“专精特新”企业希望获得专利权质押或信用贷款。三是对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大。除银行信贷支持外,样本“专精特新”企业还提出需要投融资服务与咨询、财务提质增效和流动性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高管和职工财富管理等方面的金融支持。调查显示,53%、48%的“专精特新”企业分别希望提供金融政策咨询、企业财务提质增效和流动性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四是融资渠道多样性强。样本“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担保公司、股权投资和政府补贴四类,其中商业银行融资占比最高,达72%;其次为政府补贴,占比35%。股权融资和担保融资分别占比28%和26%。然而,部分企业反映政府补贴政策执行难度大,审批流程繁琐,补贴资金到位周期较长。
金融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存在问题
融资渠道狭窄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扰。首先,与其独特的经营特征和创新发展模式相悖,“专精特新”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往往受到金融机构理解不足、风险认知偏低、评估手段不适应等因素的制约,导致融资渠道狭窄。例如,调研发现,部分“专精特新”企业尚未能完全启动上市程序,不符合A股上市条件,但却因为不符合银行等金融机构传统信贷条件而难以获得贷款支持。其次,金融机构在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时,较为依赖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等传统融资方式,较少推出符合“专精特新”企业特点的定制化金融产品。例如,调研发现,尽管有部分银行推出了专利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但仍存在审批难度大、周期长等问题。第三,金融机构对“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的风险认知偏低,对企业创新和技术迭代的风险评估难度大,因而在融资过程中更注重企业稳定盈利能力而较少关注企业创新能力。例如,调研发现,某具有先进技术和领先地位的“专精特新”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遭遇了评估机构不理解、评估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第四,金融服务平台与“专精特新”企业信息不对称。金融服务平台通常以传统企业为服务对象,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经营特点、技术特色和市场前景了解不足,导致融资流程中信息沟通障碍。例如,调研发现,部分“专精特新”企业在寻找融资机构时,由于在平台上发布的信息无法真实反映企业价值,致使融资流程受阻。
针对问题的金融服务创新建议
一是建设“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建设金融服务平台,实现金融机构与“专精特新”企业的信息对接,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准确的企业信息,为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平台可以设置企业技术特点、创新能力、市场前景等板块,供金融机构参考,提高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二是推动金融机构定制化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应根据“专精特新”企业的轻资产、高技术含量、发展不确定性等特点,推动研发符合其需求的金融产品,如专利权质押贷款、技术创新贷款等。例如,可以在还款期限、还款方式、贷款利率等方面提供更大的灵活度,降低“专精特新”企业融资的风险和成本。三是加强金融机构与评估机构的合作。金融机构在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时,应更多地借助专业的评估机构,提高对企业创新和技术迭代的风险评估能力。例如,可以建立评估机构与金融机构的联合评估模式,形成相互协作的金融服务生态圈。四是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在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时,应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例如,可以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其经营状况和市场环境变化,减少风险的发生和扩大。五是促进金融机构与“专精特新”企业的深度合作。金融机构应在与“专精特新”企业的合作中,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支持,更要发挥自身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优势,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例如,可以通过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加强与“专精特新”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