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服务热线:400-808-2928
- 咨询热线:18688742064
- 公司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天安云谷二期4栋20楼2002
专项行动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构建万亿级产业链生态圈
在“万亿城市”泉州,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围绕产业链延伸壮大,“大手拉小手”营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局面。近年来,泉州传承和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的嘱托,坚持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推动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倍增,进一步延伸和壮大产业链,形成了强劲的万亿级产业链生态圈。
数据显示,泉州目前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5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09家,占规上企业数的5.5%。这些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集聚配套,形成了“专精特新”企业、高新企业和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泉州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家,数量居全省第二位;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7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创新型中小企业1036家,数量同样居全省首位。
培优扶强:龙头企业建园区聚链成势
当前,泉州龙头企业阵营不断壮大,35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为全市GDP贡献了近20%的产值。泉州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产业协同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近年来,泉州出台了《泉州市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引领创新若干措施》等文件,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立龙头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实施龙头促进计划,推动“企申高、高升规、规转高”,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领军企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泉州省级龙头企业名单已更新至209家,市级龙头企业达355家,三年内推动“小升规”企业近3000家。
这些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链延伸的“领头雁”。泉州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建园区,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建园区、中小微企业进园区,发挥链主作用,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共享研发、能源和物流仓储等配套,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产业生态。围绕龙头企业的延链、补链需求,布局一批配套型小微产业园,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和效率。
龙头企业以其产业生态中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将资源和要素优势拓展至全产业链,政企携手下,已有不少龙头企业带动园区集聚成势。鞋服产业方面,安踏集团建设安踏智慧产业园,打造智慧标杆工厂,补齐产业链高端环节。南安产业生态走廊引入九牧为龙头,建设多个配套小微产业园,形成强链延链补链的发展格局。
数字赋能是龙头企业及产业链提升的强大动能。泉州抢抓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试点契机,实施《泉州市智能制造数字化赋能三年行动方案》,推动企业从单机改造向整线改造转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效率。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引入知名服务商做顶层设计方案,打造全流程数字化典型标杆,推动华宇织造、兴业皮革等企业获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上线“数字超市”平台,提供一站式数字化转型服务,解决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痛点。
育苗成林: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跃居全省首位
“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生力军。泉州通过制定《泉州市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等文件,全方位构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扶持体系。
在存量方面,泉州坚持分行业、分梯队选育培育,持续做大后备库、提高培育率、建好专业园,让“专精特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量方面,聚焦县域重点产业链招商和“链主”企业招商,实施横向壮链、纵向延链的招商策略,精准引进和培育一批根植性强的上下游“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链式集群发展。
2023年以来,泉州累计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1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69家,数量均为全省第一。泉州有效期内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36家,以上排名均不含厦门。
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主要分布在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行业,平均拥有发明专利5.85件,年研发经费投入平均907万元,占企业营业收入的5.16%,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达13.26%,净利润率达8.2%,已有6家企业成功上市。
泉州重点创建首批15个“专精特新”园区,对入园企业给予融资贴息、租金补贴等政策支持,推进工业设计、大院大所、人才创新要素进园区。南安半导体科技产业港和晋江市芯智造产业园分别培育半导体辅材辅料和集成电路装备服务,推动园区增值服务,打造智慧园区平台。
协同成链:着力构建万亿级产业链群
泉州着力构建3条万亿级产业链群,形成“石化—纺织鞋服”、“建材—家居”、“机械—电子”三大产业链群,2021年—2023年石化—纺织鞋服产业链群、建材—家居产业链群、机械—电子产业链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3.7%、6.4%、8.6%。至2023年,泉州已形成9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泉州实施产业链梳理补强,开展市县两级重点产业链梳理。市级层面方面,成立15个产业发展小组,梳理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人工智能、半导体等5条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图谱,明确建设目标和产业布局。县级层面,共梳理50条细分产业链,各县(市、区)明确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
泉州相继成立中心市区城建总指挥部,推动市区重点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新城。成立南翼国家高新区建设指挥部,提出“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的重点,做强新能源新材料和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两大赛道,形成“2+2+1”新赛道体系。成立石化产业指挥部,推动泉港、泉惠两园区差异化、协同化发展产业链,加快国亨化学、天辰泉港新材料等项目建设,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
亮点案例
百宏集团:延链强链实现石化园区“隔墙工厂供应”
泉港石化园区以中化泉州石化、福建联合石化、福建百宏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了“油头—化身—轻纺尾”的产业链条。百宏集团投资57.2亿元的百宏PTA生产项目顺利投产,产品大部分供给下游聚酯和纺织工厂,降低了产业中下游的生产成本。
铁拓机械:福建首家北交所上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福建省铁拓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北交所龙年首家挂牌企业,也是福建省首家在北交所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铁拓机械专攻沥青混合料搅拌技术领域,产品销往欧亚非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