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服务热线:400-808-2928
- 咨询热线:18688742064
- 公司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天安云谷二期4栋18楼
小巨人和专精特新是一样的吗_专精特新小巨人潜力股
小巨人与专精特新虽同为中小企业发展路径,但两者在定位、政策支持及发展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被赋予重要使命,"小巨人"和"专精特新"成为政策支持的重点对象。然而,许多人对这两个概念存在混淆,认为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实际上,二者虽有交集,却在内涵、评价标准和发展路径上存在明显区别。
概念起源与政策背景
"专精特新"概念最早于2011年由工信部提出,旨在培育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这一政策导向着眼于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而"小巨人"企业则是从"专精特新"企业中进一步筛选出的佼佼者,相当于"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优等生"。
从时间维度看,"专精特新"的提出更早,覆盖面更广;"小巨人"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和聚焦。政策层面,"专精特新"更侧重普惠性支持,而"小巨人"则强调重点培育,资源投入更为集中。这种梯次培育体系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政策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评价标准与准入门槛
在评价标准上,"专精特新"企业需满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项基本要求,门槛相对较低。具体指标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研发投入强度、专利数量等。而"小巨人"企业的遴选标准更为严格,除了具备"专精特新"特质外,还需在细分市场占有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表现突出。
从数量对比看,截至2022年,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而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仅9000余家。这种数量级差异直观反映了准入门槛的高低。值得注意的是,"小巨人"企业必须首先是"专精特新"企业,但"专精特新"企业未必都能成为"小巨人",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发展目标与产业定位
"专精特新"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引导中小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避免同质化竞争。通过培育一大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补齐产业链短板。而"小巨人"企业的定位更高,旨在打造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配套专家"和"行业小巨人"。
在产业分布上,"专精特新"企业覆盖范围广泛,涉及国民经济各行业;"小巨人"企业则更集中于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领域。这种差异体现了政策对不同层级企业的差异化期待,"小巨人"肩负着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重任。
支持政策与资源倾斜
政府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普惠性政策上,如税收优惠、融资便利、市场开拓等。这些措施旨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对"小巨人"企业的扶持则更为精准有力,包括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合作对接、上市培育等针对性举措。
资源分配方面,地方政府通常会对"小巨人"企业给予重点倾斜,如优先保障用地、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这种差别化支持反映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将有限资源集中用于最具发展潜力和示范效应的企业。从长期看,这种分层支持体系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企业发展生态。
发展阶段与成长路径
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看,"专精特新"更侧重成长型中小企业,帮助企业确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小巨人"则面向已经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推动其向更高层次发展。二者构成了从"专精特新"到"小巨人"再到"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完整成长阶梯。
实践中,许多企业将"专精特新"认定作为发展里程碑,在此基础上向"小巨人"目标迈进。这种递进式发展路径既符合企业成长规律,也与政策引导方向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企业都必须追求成为"小巨人",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发展路径同样重要。
综上所述,"小巨人"与"专精特新"虽然同属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但二者在概念内涵、评价标准、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正确理解这种区别,有助于企业明确发展方向,政府精准施策,共同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对中小企业而言,不应简单将两个概念等同视之,而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成长路径。无论是走"专精特新"之路,还是向"小巨人"目标迈进,核心都在于坚持创新驱动,锻造核心竞争力。乐讯财税咨询可为企业提供专业政策解读与发展规划服务,助力企业在正确道路上稳步前行。